石峰: 毫厘世界里的微雕大师
石峰: 毫厘世界里的微雕大师
人物小传
石峰,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1967年生,湖北黄石阳新县人,1992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常世琪,从事微雕20余年,擅长在硬质材料上进行书画阴刻和微雕,擅长玉器金银错工艺。雕刻时主张重微但更要重艺,艺为微之首。石峰能在方寸玉牌上刻《清明上河图》,能在头发丝上写字,也能在米上绘画,是世界上最小《蒙娜丽莎》微雕油画记录保持者,玉雕作品《五蕴皆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多件玉雕作品荣获“天工奖”优秀作品奖,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微雕工艺大师。
1967年,石峰出生在阳新白沙镇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老师,从小就重视石峰的书画基本功教育。
中学的时候,石峰读到一篇课文《核舟记》,甚为喜欢。《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的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文中写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石峰又得知台北故宫有一件核舟微雕宝物。这枚雕橄榄核小舟,题材取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这枚雕橄榄核小舟上字要在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而小舟上的人形态各异,小舟完成之后,被送到了时年26岁的乾隆皇帝手中,圣心大悦,雕刻核舟的工匠陈祖章的月钱也跃升至造办处工匠最高的十二两白银。
那时候,石峰对微雕的世界非常好奇,他开始尝试在石头上画画,尝试将字写得又小又工整精致,却总是不得其法,到了一定程度,进入毫米的世界之后,字每缩小毫厘,就难上加上难,而画也受制于眼力、心力和绘画的器材,无法缩小了。石峰思考,这项古老的绝技,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石峰
石峰想拜师学艺。1992年,25岁的石峰从电视上认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常世琪先生。1992年,常世琪应吉尼斯世界纪录亚洲分会邀请,赴新加坡举办个人微雕作品展并表演绝技。经过4个小时的雕刻,常世琪在2厘米的头发上刻下308个字母,打破了印度人创下的2厘米头发刻249个字母的世界记录。当晚,常世琪打破世界纪录的消息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石峰对这位常世琪大师佩服不已,当他得知常世琪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职后,立刻带着自己雕的几件作品直奔武汉。常世琪看了石峰的作品,从刀锋里感受到年轻的石峰的锐气和天赋,他还想试试他的笔力究竟如何,便将几块象牙石片交给石峰,让他回去试试,雕刻有成,再考虑是否收他为徒。
石峰在常世琪的工作室,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微雕的作品,当时,常世琪正在非常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一组范增的名画。石峰很震撼,缩小几十倍的名画,还是神形兼备,毫厘不马虎,这份专注,让他对微雕多了一分敬畏。而用比头发丝还要细20倍的针尖作画也使他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其中的奥妙。
那时候,石峰还要上班,但是,他每天花上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废寝忘食钻研微雕技艺,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半年后,他将自己的作品带给师傅,常世琪看了,为其天赋与专注大为赞叹,欣然收他为徒。
2005年,石峰成立了自己的微雕工作室,他的作品开始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崭露头角,开始参展全省和全国的艺术品展览,他也彻底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潜心雕刻。石峰在象牙微雕、玉器金银错工艺以及书画浅雕上皆有所成,堪称他的三大绝技。
在黄石群艺馆举行的书画展上,石峰的微雕作品,全部都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在4毫米×5毫米大小的象牙片上,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笑”得恬静怡然;刻着6千余字的《金刚经》全文在一块2.5厘米×4厘米大小的象牙片上“静卧”,一根白头发上刻着唐僧师徒的头像。
石峰对微雕刻字这个绝技的基本定义就是:“微雕上的字,肉眼一般是看不清的,一般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既然肉眼都看不清,那么这些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呢?
石峰说:“真正的微雕刻字,不是用眼睛去看的。刻字的时候,因为字实在太小了,无论是什么材质,都有雕刻的粉末飞起来,所以不能用眼睛看。就是凭借手感,普通人要练习四、五年才有手感。也不是用耳朵去听,因为雕刻太细了,是没有声音的,但是一定要有感觉,我刻字的时候能感觉自己的耳朵听见声音,但是这声音是想象的。刻字的时候,哪笔深哪笔浅、哪笔粗哪笔细都要斟酌再三,同一雕件上还可以运用数种不同的字体,还得工整美观。这都是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古代人们将微雕刻称为“神意雕刻”,肉眼看不清,仅仅用意念和感觉支配双手。微雕太难了,所以,学这项技艺的人少。以前,有两个同事的孩子想拜石峰为师,学习微雕。石峰让两年轻人在工作室凝神看他工作,几个小时过去了,唯一能看到的的就是石峰一直在工作台凝神坐着,甚至手都不曾动一下,年轻人看着觉得索然无味,雕刻了半天,也不知道石峰在做什么。两个年轻人很快就打了退堂鼓,这技艺无法表演,而且入其境太难,没有中国书画挥毫泼墨的痛快淋漓,时刻都是分寸的拿捏,练习的是手指肌肉的微微动。
对此,石峰解释,微雕确实难。不仅是坐着凝神太久寂寞,各种微雕的工具也非常讲究,而且市场上完全买不到。比针尖还要细20倍的针尖和刀锋,要自己磨,这样的针尖,比头发丝细20倍,肉眼是看不到的,上手的时候全凭手感;笔墨要自己制作,这样的毛笔市面上没有卖,只能自己制作;上色的油彩也要自己特调。在微观的世界里,很多宏观的物件,颗粒感都太粗,全部都需要自己调制,这个才是微雕技艺中的绝技的部分,古往今来,所有的微雕大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有些绝技都失传了,而这些绝技,是不会写进书本教材里的,全都是来自师承和弟子的悟性。
石峰一直强调:“关于微雕,一直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雕刻的越小越好呢?”研究了二十多年微雕,石峰有自己的观点:“很多人觉得微雕仅仅是技艺,是绝技,不用追求艺术性,雕刻的小就好。其实不是。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这正是微雕最具魅力的地方。微雕里面的字也有笔锋,只不过,全在工匠的指尖的手感上。微型画也有间架结构,也有留白。好的作品,显微镜下,必须是清晰有力的,而不能是模糊一片。好的微雕,可以远观,也可以近看把玩。”
石峰做了很多尝试,他将中国画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在精美的白色小玉石上表现出来,远近看,都是艺术品。他还学习了西方油画的技法,2013年,微型牙雕画作品《蒙娜丽莎》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4毫米×5毫米的大小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油画,作品虽然是原作的三万分之一,但在180倍的显微镜下观看,一些细节刻画,油画肌理人物神情,比例设色,远近关系和明暗关系等依然处理得非常逼真。欣赏微雕讲究环境要安静,当你深入进去就仿佛被带进另一个幽静的微观世界里,会忘掉周围一切,这种感受是其它艺术没有的,只有微雕艺术才有这种独特的魅力。
世界最小油画《蒙娜丽莎》4毫米x5毫米,的牙片上仅为达芬奇原作的28025分之1,使得原本神密的微笑更神密
微雕太耗神了,眼睛长时间对着米粒一般大小的材料一动不动,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稍微偏差,就要重新来过。多年以来,石峰也养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
比如,做微雕作品,一般多在晚上7点左右开工,11点之前收工。工作的时候,外面不能有敲门声,不能有电话铃声,听到这些手会抖,但是也不能绝对安静,一般会开窗户,窗外,有自然的响声,人反而会更集中注意力。石峰说,对于创作而言,绝对的安静会让人不安,但是大自然的声音不一样,自古以来就有“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说法。其实,工作的时候最担心被人和事打扰,而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十分自然,还能给人的神经系统良好刺激,让脉搏平稳,反而能让作品稳定发挥。微雕讲求手眼心气与自然的配合,他还曾经专门拜师学习过气功。
如果是在头发上做微雕作品,一般选择韧性好的天然白色头发,更好表现,更好上色。早在2002年,石峰第一次雕了一根白头发,写了朱熹的《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落款印章也一应俱全。挂在淘宝网上,很快就被买家以一千元收购。不久《北京晚报》记者采访了石峰,将这件事写成新闻发表出来。石峰也总结了头发上刻字的心得:“如果是在头发上雕刻,我会先让自己安静几分钟,让呼吸和脉搏平缓下来,再开始动刀。现在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脉搏跳动与下刀时刻之间的规律。就像在行驶的车上写字一样,没写过的人写出的字通常是歪歪扭扭,而经常写的人自然不是问题。”
到了白天,石峰一般只做一些浅雕和阴雕刻作品。这类雕刻作品,肉眼可见,技法上和微雕是一样的,但是技术上对刻刀和笔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呈现形式上要做得更清晰。浅雕要有微雕做基础。在他的心里,任何一件作品的出炉都意味着唯一。
从事微雕艺术研究二十多年,石峰觉得微观的世界,实在是太奇妙了,自己潜心这么多年,也才算是刚刚摸着其中的门道。每一个大千世界中的一花一木,都有自己的大千世界,就好像,每一个眼睛里反射出的世界,又是无数个大千世界。我们都如同恒河里的一粒沙子,但是谁说,这粒沙子上没有自己的大千世界。宇宙的哲理,在恒河里如此,在一粒沙子上亦是如此。宏观世界让人心眩神迷。但微观世界,也有瑰丽美景。贴着这样的微观世界的石头的纹理做雕刻,好像加工一件天然的艺术品一般,那样的喜悦心情,是无以言表的。
中国的微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刻在甲骨文上的微小图案和文字,刀法苍劲,字体秀丽,堪称最早的微雕作品。唐宋元明清都有微雕作品,尤其以核雕最为盛行。明清的文人必手持折扇,折扇必有核桃雕刻的扇坠。传到今天,最好的核雕作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核舟,船身刻有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八人,船底刻有《后赤壁赋》三百多字,耗尽了工匠多少精心和巧思。到了清代晚期,因为核雕工艺工大利微,投身其中的工匠不能养家糊口,这项技艺就从此没落下去。一些能工巧匠转而使用名贵的材料进行雕刻,以提高利润,象牙雕开始风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同治年间的雕刻大师于硕,他的象牙微雕堪称一绝,让人叹为观止。民国初年雕刻大师吴南愚曾经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刻百余字,让人啧啧称奇。今天的中国微雕工艺美术大师,大部分都是师从于硕和吴南愚的技艺。石峰自己也最喜欢研究两位大师的作品。
3.5毫米X6.5毫米的象牙片,国画大师徐悲鸿六骏图大写意,高倍放大镜下,笔墨淋漓,马驰电掣
如今,找石峰交流的微雕收藏的朋友络绎不绝,很多人很好奇,原以为微雕是经过电子精密仪器机械化雕刻的,直到亲眼看到石峰动手比划,才算真正认识微雕。由于微雕作品耗时较长,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尽管雕刻20多年,石峰的微雕作品并不算多,加上大部分都是玉石、象牙片的订单加工,很多作品都流落到藏家的手中,目前,他的每件作品最低估值都在数万元。
二十多年潜心微雕,才终有所成,石峰感叹,如今入行的年轻人不多。微雕学艺太需要时间的沉淀。微雕是书画艺术与微雕绝技的结合,书画知识是微雕艺术的基础。学好微雕首先要精通书画,单单书画知识就够学的,太吃苦了。年轻人喜欢流水线作业,这样出作品的时间比较快,见效快,但是,他还是推崇全手工技法,整件作品完全是自己亲力亲为而成,才能贯彻自己的巧思和构图。这是技术活儿,艺无止境,非要四年以上才有手感,十年以上才稍感得心应手,渐渐体会到这项艺术的精细之美。石峰说,微雕艺术需要年轻人传承,他期待中国的微雕事业有更多年轻的力量。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8月25日第13版(见报稿有删节)
作者:李洁 李震
编辑:卢岚